Q1.
「天主教」一詞中文翻譯的由來為何?
「天主教」的中文名稱,乃明末來我國傳教的教士所擬定。它原來的名稱是基督宗教(Christianity),意指耶穌基督所創立的教會。凡信仰耶穌基督者,統稱為基督徒。隨時代的變遷,以後出現了許多自稱為基督徙的教派, Christianity便成了總稱,各教派不得不冠以他詞以示區別。歐美各國都以「公教會」(Catholic Church )或「羅馬公教會」,稱隸屬羅馬教宗的天主教,以與分離的「希臘正教」或「東正教」 (Orthodox Church),及 Protestant(Protestant有「誓反教」之義,我國人多稱之為「新教」或逕稱「基督教」)等教派有所區別。
「天主」二字,是天主教稱呼宇宙真主的名詞,也就是所稱的「至上神」。這個名詞始自明神宗萬府十一年(一五八三)。原來羅明堅教士,離開廣東肇慶時,託一位望教少年照管祭壇和祭服,後來羅明堅與利瑪竇等回肇慶時,發現祭壇中央壁上,懸一中堂,書「天主」二字,遂被採用,與「上帝」或「天」等名稱並行。
明末清初,由於不幸的禮儀之爭,教宗本篤十四世,頒布最後一道禁令(一七四二,即清乾隆七年),不許單稱「天」或「上帝」,此項禁令現已鬆弛,不過從那時起,便通行了「天主」的名稱。 在利瑪竇以前,唐太宗貞觀九年(六二五)天主教的分袂弟兄-景教,傳入首都長安,其所譯「默西亞經」(原作「移鼠迷詩言哥經」),稱宇宙真主為「天尊」。按釋家也稱佛為「天尊」,道教稱「天神」乃「天尊」等,如「元始天尊」。
我國古籍中,天主的名稱,始見於秦始皇所封八神;「天主、地主、陽主、月主、四時主」等。南朝宋時,呵羅單國尊稱宋帝為「無憂天主」。佛經中稱諸天之帝曰天主,例如:「忉利天主」。說文解字:「天者、巔也,至高無上」。但我們所謂「天主」,並非秦始皇所講八神原意,亦非佛經中的「忉利天主」,乃是指宇宙的唯一真主宰。 對「天主」的稱呼,世界不少語言均按照拉丁語Deus譯為類似的名稱。Deus 、則是根據古羅馬「多神」dii的原有名詞而來,但為保持一神觀念,將小寫改為大寫,將複數改為單數;這樣便固定了唯一主「至上神」的名稱。
我國文字,通常無大寫小寫之分。為表達「一神」觀念,只有加以限定字,呼之為「真神」、「至上神」等。因我國「神」字古義,原來也指「多神」。一:即所謂「天神地祇」。說文:「神:天神,引出萬物……祇:地祇,提出萬物」;天神指日月星及諸神,地祇指山川河海之神。二:即所謂「天神人鬼」。呂覽順氏篇「鬼神傷民之命」;高注:「天神曰神,人神曰鬼」:此處「天」「人」對稱,但是「神「和「鬼」都是多數的。
神「引出萬物」,實指日、月、星及諸神,「生風雲、調陰陽」,並非特指「創造宇宙」而言。但近代學者,由於研究「天神」、「一神、「多神」、「汎神」等問題,將西方之(Theos,Deus,God…)逕譯為「神」字。因而我們從「一神」、立場,也呼「天主」為「神」及「至上神」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