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大武山下的天主教堂

類型:

建堂

發布時間:

2021/05/29

作者:

江綺雯


玉環善牧天主堂

屏東大武山麓的林邊溪畔,有一處鮮為人知的小村子,是天主曾經親吻過的信仰寶地——玉環新村。居民是1955年從浙江撤退來台的大陳島玉環村的義胞,住在政府安置的窄小屋舍中,一家大小全擠在6-8坪的斗室裡,生活極為清 苦,土地也貧瘠地只種得出地瓜,因此,德國德鐸省的道明會貝滿神父、何神父和羅修女相繼進入村子,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資,也為他們建造了天主教堂,提供心靈的歸屬。

全台獨一無二的「堡壘型石頭教堂」

林邊溪是玉環村的母親河,除了提供村民水源,河床的鵝卵石則提供打造家園的建材。住在玉環天主堂對面的黃伯伯說:「我家用的石頭和天主堂的是一樣的,這是一種緣份。」 原來玉環天主堂是貝滿神父回國募款,帶回建築師的設計圖,領著玉環全村老少和馬卡道族去林邊溪的河床撿回石頭,大夥一塊徒手建造而成,是全台獨一無二的「堡壘型石頭教堂」。村裡的耆老想起60年前一起捲起褲管搬石頭的汗水和笑聲,彷彿都成了石頭的回憶,輕撫著這些早被摸得光亮的鵝卵石,他們還記得哪一塊石頭是自己撿的,如今,石頭裡的鐵質,已經氧化呈現出意想不到的「歲月光澤」。 1965年建造的玉環天主堂,正名是耶穌善牧堂,教堂牆上有一幅耶穌手裡抱著尋回的羊的態像,傳達著「誰若是那迷失的羊,耶穌會不顧一切地去尋他。」教堂的屋頂由兩個上下相疊的三角形,組成一個「六芒星」,也就是「達味之星」(以色列國旗上的標誌),正三角形的三個頂點象徵著「天主、世界、人」,倒三角形則是「創世、天啟、救贖」,是台灣少見的「幅射式折版建築」,即採用「拱的力學」所建造的薄殼建築,一如澳洲的雪梨歌劇院和印度的蓮花寺,具有演奏音樂需要的音質效果,東海大學音樂系的舊館也屬此類建築。在台灣大部分的折版建築都有漏水的毛病,而玉環天主堂因為施工嚴謹,加上精密的結構力學和石頭建材,歷經半世紀的風雨和30多年的荒廢,仍然滴水不漏保存完整。當年的設計者算好內外的差別壓力,促使空氣自然流通,在炎陽熾熱的屏東,內部卻意外地涼爽,如今置身其中,依舊清涼無比,令人不得不讚嘆教堂有天主恩賜的巧奪天工和仁慈的眷顧。 珍惜古蹟,不忍重要建物被埋沒的屏東縣吳錦發文化處長,以及曾受瑪利諾神父栽培,心中一直有主愛的吳麗雪副縣長,在潘孟安縣長的主導下,取得高雄教區劉振忠總主教的同意,以及魯凱族杜勇雄神父的協助,啟動了文化資產審查程序,並且斥資3百萬來重建玉環天主堂。他們希望建立一條「天主教朝聖之路」,將185縣道沿途具有文化建築特色的天主教堂串連,讓海內外遊客來此朝聖,藉此深入了解閩南、客家、原住民、外省四大族 群交織出來的屏東歷史文化。 185縣道沿山公路上,確有不少完成修建具特色的聖堂,其中的精湛巧思都有才藝雙全杜勇雄神父的心血。


謹此就其中4座分享讀者:


一、馬仕耶穌君王堂:

由杜神父帶著馬仕族人一磚一瓦地興建,造型是「諾厄方舟」,象徵著天主與世人的盟約。

馬仕耶穌君王堂

二、敬奉聖維雅納為主保的吾拉魯滋聖堂:

聖維雅納經歷恐怖的法國大革命,因此充滿慈愛與同理心,他的一生志業是「為天主迎來更多的靈魂」,以聽告解使千萬信眾得到安慰。在泰武鄉,他也撫慰了排灣族人的心,幫助他們度過八八風災的創傷,以及二度遷村的艱辛。


吾拉魯滋 聖維雅納堂
三、武潭無染原罪聖母堂:

一進堂就有一處可掀起地板、令人驚艷如同「梅瑟分海」的「聖水池」,讓教友親享「從水而生」的救恩。


武潭無染原罪聖母堂

四、佳平法蒂瑪聖母堂:

舊堂建於1953年,是台灣開教史的第一座原住民天主教堂。新堂於2014年完工,極具特色,杜神父將魯凱族及排灣族的傳統文化融入教義,精雕細琢、鏤簋朱紘、四壁皆畫,處處隱藏著宗教的譬喻和原住民的風釆,杜神父親自策畫、選材、構圖、雕刻,帶領族人共同打造出這座充滿東西方元素的聖堂,聖堂內的兩側雕有部落的標誌——祖靈柱,天花板上垂吊著顆顆斑斕彩光流動的琉璃珠,如夢如幻美不勝收,突顯出原住民既粗獷且熱愛大自然的特質,教堂新創了台灣建築史的里程碑,更被列入「世界百大特別的教堂」。


佳平法蒂瑪聖母堂

185縣道,自古以來是原、漢交會的隘勇線,原住民與漢人分分合合及閩奧對立的衝突之地。1949年後的外省移民,在此塑造出波瀾壯闊的歷史,再加上150年間,來自西班牙、德國、英國、菲律賓的傳教士。不同的族群在此粹煉出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,足以稱為「台灣基督信仰的博物館」。尤其西班牙道明會和德國道明會進入原民部落,建造了一棟棟特色各異的教堂,不但展現了不同族群對天主的想像,也委婉道盡沿山公路的斑斑歷史。 想當年,玉環天主堂完工後,天主的福音也曾傳向六堆客家庄、閩南人和原住民;60年後的今天,鄉下的小村莊留不住人。人口外移,聖堂也荒廢了,美麗的愛的資產,亟待文資產業的保護和教友們的滋養復興,讓天主澆灌的大愛和傳教士生命足跡,在此重生。


玉環善牧天主堂_外牆

文/江綺雯 (教廷爵士.單國璽社福基金會董事) 圖/屏東縣政府文化處、高雄主教公署

bottom of page